希腊神话,圣经中的故事,描述了地球上人类社会的生存繁衍过程更早,西方古国描述的地球遭受过三次大的灾难。值得深入研究,探讨与寻找.5,唯独在中国没有地球快转的记录,玛雅人的日历,让现代人一头雾水。6,地球大地震,在中国有“天顷西北,地陷东南”的记述“女娲五色石补天的故事”。
古代 远古文明 史前文明的区别。
根据人类历史记载,考古,出土文物的深入研究,本人认为地球上一定存在人类的远古文明,而且当时的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并不低于现代人类社会. 我认为判断人类社会文明程度有以下标准:其一,音乐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显著特点.其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与运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准.其三,各民族的统一与各国家间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必备条件.首先,从中国的音乐文化谈起,音阶结构代表着人类社会文化水平与繁荣,舞阳的骨笛,早在公元5000年前就能吹奏七声音阶,将我国古代乐器与音阶的历史,推移至公元前六千到一万五千年间;《周礼》,<<礼记>>一书中的音乐,音律的描述,反映了周朝时期的乐律学已经很完整了,而且作为教育老百姓的一种修身养性的制度.已远远超出了普通意义上的民间民乐.舜帝就会自己演奏五弦琴,在<<尚书.皋陶谟>>中就有"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以便从中考察治乱.曾侯乙编钟上篆体铭文所涉及的律名,阶名变化,调式,旋宫法反映了先秦乐律学最高水准。这些实物材料,充分体现了中国的音乐文化,远远早于西方音乐文化好几千年!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时代,不可不能产生七声音阶;不可能产生编锺!,更不可能形成制度!<<乐里大全>>一书中记述:在伏仪时代,就已经有了他发明琴,瑟的传说.所造的琴为二十五弦或二十七弦,长七尺二寸或三尺六寸,象征三百六十六日.所造的瑟是三十六弦或四十五弦不等.这说明伏仪时期就已非常发达!中国的十二律,六十纳音,八十四调式比西方音乐体系的二十四调式音乐更全面,更完美.如果,中国现代的音乐家能写出包含八十四调式的音乐作品,那才是音乐史上的颠峰!可悲的是,有一些人认为那个时代,是民生凋敝的原始农奴社会,那个时期的文化作品,那是在"吹牛","没有铁的时期",在坚硬的兽骨上钻出的小孔百思不得其解,对夏,商,周的玉石,青铜文化制品只能理解为跎机加工。现代的化学分析与痕迹分析难道就不能解开它的迷雾吗?读一读,<<山海经>>和<<尚书>>吧,那里已经记载了中国当时就有金银铜铁的矿产资源.外国人的(英,法,德的学者)断代思维是不符合中国古代历史的!通过对周朝以前的社会,文化,哲学思想的再认识,中国夏朝之前,绝对不是什么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时代。这些可以从<<山海经>>,<<尚书>>.《周礼》,《周易》,<<六韬三略>>,《黄帝内经》,,<<孙子兵法>>,"阴阳学说"中反映出当时的国家体制和社会制度,音乐文化,军事,医疗水平等等.还有出土的夏商时期的玉器,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秦始皇兵马踊...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上一次人类社会文明,所留给现代人类的物证.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史,保家卫国的治国理念 ,"仁,德,礼,义,信"的教育方式.优于金字塔.所以说,上一次的人类文明,在中国目前只能见到的是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因此,我认为中国的音乐文化历史早就该改写了。音乐史能改写的话,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能改写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同样能改写!远古人类社会文明,在地球上一直存在,因为宇宙的变化,人类本身的相互蚕食与地球的变形而消亡.-----------留给现代人类社会的只能见到的是:埃及金字塔,欧洲巨石阵,秦始皇墓;中国古代名著还需要人们去正确解读才能体验到古代文明存在过的事实.所以说,人类在地球上,始终是存在的! 只不过是由于宇宙与地球间的变化,而影响到了人类的存在时间.也就是说,宇宙是较长周期的变动,人的变动周期小于或等于100年.人类历史又有什么正史,野史,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分.也就形成了更多的什么什么之迷!!!假如,地球遭受过一次特别大的打击,人的成活率是千分之几?还是在万分之几呢?谁能说清楚?第二,在地球的另一半,有埃及的金字塔,玛雅文明。美索不达亚的历史,美索不达亚人记述了人类1万5千年的历史,公元5千年前是鼎盛时期。希腊神话,圣经中的故事,描述了地球上人类社会的生存繁衍过程更早,西方古国描述的地球遭受过三次大的灾难。我认为一定存在过.1,在西方国家流行的“亚当与夏娃的故事”,在中国有“伏仪与女娲的故事”,两者都是描述的兄妹通婚的传说。夏娃,是否可以理解为华夏之"娃"?2,洪水大灾难:在西方有"挪亚方舟的故事";在中国有大禹治水的故事.洪水来自何方?是因为大雨不断?还是因为地球瞬间翻转引起的地理位置变化后的洪水乱流现象?很多的记载都说是"一夜之间的大洪水"!只有地球位置颠倒才有可能出现,而且有可能就发生在夜晚.因为中国内陆面积大,位置颠倒后,北方由低变高,南方由高变低,很自然就会形成在三门夹地区洪水堆积的现象.那么,大禹使用什么工具,凿开了三门峡,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否使用了铁制器具?还留下了什么印迹,值得现在的痕迹专家学者来求证一番。在商朝消灭夏朝时<<尚书>>中明确记载了使用的兵器和种类.我在<<尚书>>中的(禹贡)中找到了在夏朝时就有"金,银,铜,铁"的记述.说明夏朝之前并非人类处于原始的社会状态.在大禹时代的中国,土地等级与税种等级相结合的税赋(注:现代任何一个国家还没有这样划分过),井田制都已经非常完善,向朝廷的贡赋品种繁杂,其中就有细丝绸和船只,大禹的"五服制度"与清朝相似.难道说大禹时代还是刀耕火种吗?这完全是现代人的一种误解.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不是才使用了2万5千人吗?大禹的父亲用了九年时间没有完成的治水,大禹又用了27万人花了十三年时间才把中国的积水排入到东海,难道说中国当时的科技水平低于埃及吗? 3,流行世界的古代国际象棋:在中国发生了变异,叫“中国象棋”,走法上有所不同。波斯国王的"棋盘格子一粒米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能计算64位算法.当今的现代人最近几年才掌握了64位计算技术的运用.4,埃及,葡萄牙,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普遍使用的一种文字都叫作“象形文字”.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什么必然联系和演变过程?!这四种象形文字是否可以认为是当时地球人使用的同一种文字?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在埃及?还是在希腊?还是在中国?还是沉入了海底?还是来自其它星球?值得深入研究,探讨与寻找.5,唯独在中国没有地球快转的记录,玛雅人的日历,让现代人一头雾水。但是,在中国又有深山猎人编排的"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女娲五色石补天"等等,真让人回味无穷.是否能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移动星球的技术?向天空发射物体的能力!纠正了地球快转使之变成现在的运转速度?!还是因为星系间的几万年才出现一次相互碰撞,在很短时间又恢复平静的结果?6, 地球大地震,在中国有“天顷西北,地陷东南”的记述“女娲五色石补天的故事”。这是否能证明地球此时发生了位置偏差?────还是金灿猜想中的:地球发生过的南北瞬间颠倒?!在中国的史料中,早就有明确的记载,<<路史.后纪>>卷之二,<<女皇氏>>这样描述过:"然后四极正,冀洲宁,地平天成,万物复生."这一句话里就明确告诉人们地球上的物种毁灭过,"地平天成,万物复生".四极正,就是说,东南西北四极过去发生过变化,后来由女娲氏纠正过,用"五色石补天"----实现了四极正.万物重新复苏.中国古代地理坐标与现代地理坐标为什么相差180度?难道这不是地球瞬间翻转的证据?!在周朝时期,中国人还有面朝南而坐的习惯! 这是为什么?古老的“南极地形图说”,"上帝的指纹", "板块飘移说",爱因斯坦认为缺少力的证据,我认为这种力就来自于宇宙,磁力线发生了变化,地球发生过东南西北的位置颠倒。其二,来自于其它星体和大慧星撞击地球所形成的瞬间南北翻转。所以,上一次的人类文明因此而消失.在中国的远古文明,从伏仪时代延续到了因秦始皇死亡而结束.周朝中晚期和西汉是最低潮时期,汉代到唐朝是从低谷走向相对高潮的恢复时期.从唐代到中华民国是又一次从相对高峰走向低谷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标志着再次走向文明,繁荣的开始!因此,我认为:地球发生瞬间南北颠倒的时段就在大禹治水时期,肯定在周文王以前.因为周文王认为在他那个时期地理位置,已经与古代发生了变化.因此,而说明周文王的八卦是错误理解了伏仪八卦原来意义,造成了是非颠倒!7,"抚平说"------这是本人提出的一种新的看法.什么是抚平说呢?因为,地球是一个有山,有水,有海,有土的星球,随着地球的变化,这些物质也发生了相互变化.它就与地震相似,过去是村庄,现在成平地;过去是高山,现在成湖泊;过去是美丽富饶的城市,现在是大海里的废墟....等等.这种现象,我叫它为地球的"抚平说".由于历史久远,让后来人无法辩别是非曲直的自然现象.其它星球上的撞击痕迹,现代人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已经可以看得见了.那些星球就是因为没有水的原因,有了水你照样是看不见的.难道不是吗?!例如象四川省自贡的井盐,就是地理变迁形成的死海.山西,内蒙的地下煤田,都是过去森林的覆盖造成,浙江省龙游石窟建造年代不得而知.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地方,偶然发现远古墓葬,......如此等等.这都是水,土抚平的结果所致.考古新发现的九千年前的补牙技术;埃及金字塔;秦始皇墓;水下古代建筑物;中国的伏仪八卦,舞阳骨笛,周朝的社会体制<<周官>>,从文化方方面面能说明过去的繁荣存在!!第三, 远古文明只在中国留下了古典名著和汉代早期之前的墓葬中,现代人至今还未完全解读.<<古希腊神话>>和<<山海经>>描述的独目人,现在已经在阿尔泰地区发现了岩石画和墓葬,那么,<<山海经>>中的各种异型人,是否是上一次人类社会的基因发生了变易所致?也就是说,在公元前的九千年-------4.5万年期间,地球上生活着一部分异型人群,这些异型人后来被制造者有意毁灭,所以才发生过地球史上九千年前的大洪灾,中国的大禹用了十三时间才治理好.古希腊神话中明确告诉当地人要毁灭人类,才有挪亚方舟的故事.中国的历史太久远了,断代时间太多,本朝文字记载的几呼为零的主要反映在中古,远古时代;远古时代:盘古氏(浑沌)、天皇氏(天灵)、地皇氏(地灵)、人皇氏(泰皇)、太昊伏羲氏(女娲氏、共工、大庭氏、柏皇氏、中皇氏、栗陆氏、騼连氏、赫胥氏尊庐氏、浑沌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炎帝神农氏(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牙、帝哀、帝榆罔)、黄帝有熊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中古时代:夏朝,商朝,周朝.近古时代:秦,西汉,东汉,三国,晋(西晋,东晋),南北朝.西方人的人类社会发展史,都不是出自对地球上古代文明古国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这是地球史上的一个极大的错误!因为西方已经进入工业革命时,这些文明古国还未苏醒!遗憾的是现代中国人还套用西方人的观念来认识世界上的事物!简直是莫大的耻辱!难道不感到悲哀吗?<<礼记.祭法>>中记了中国周朝早期的简明历史是:{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着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鄣鸿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因此,我认为伏仪的八卦是地球上最早的二进制和八进制计数法.它的功能并不逊色于金字塔,奥林匹克遗址与三星堆文化,秦始皇墓等等.因为,它在数学,哲学,图象文字处理技术领域给人类留下了宝贵财富.与现代的机械传动理论,模糊理论,神经网络理论,数哲集合论完全相关.所以,我认为八卦理论是来自远古文明的高科技理论产品的象征。其实,地球在太阳系是一个很小的星球,在宇宙中只能是一个微乎其微的沙粒而已,因为星系间的变化,使地球翻转,人类文明因此而消失,即使有,也只留下了蛛丝马迹.留下的放羊娃,深山里的猎人,小河沟的渔民记述了人类的一些简单的故事,让现代人摸不着头脑.把远古文明当神话故事来对待.在当今人类社会,又有多少人能描述出宇宙飞船,100万亿次的巨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呢?现在的人类还没有探测到宇宙的边界,掌握宇宙就更不用说了,是否还存在着第一宇宙?第二宇宙?第三.......人类还没有认识和了解.不过现代人对宇宙里的黒洞,宇宙里的大爆炸,用现代的技术也可以观测到了,它改变了多少星球之间存在与消亡?这些星球是否存在着人类?我们现在还不清楚!下一次的爆炸是否还会影响地球的位置和让地球飘移!让地球变形!起码我们现在是一无所知!!一无所知并不等于它的现象不存在,那是因为技术手段还没有达到的缘故.人们就无从知道.据现代人测定,地球已经有45亿年的历史.十二亿年前地球公转是507天,现在是365天多一点儿.将来八,九亿年后是300天.45亿年的地球史,只用三百多万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来解释,实属不当.只有,当人们了解了地球45亿年的每年每月每日每时每分每一秒的变化后,才能说明人类已经了解认识了地球的历史!假设1,在宇宙之中有一种力的存在,这种力就是磁极的变化,能让地球60000年翻转一次,那么,在地球45亿年的历程中,地球已经翻转了(4500000000/60000)=75000次. 假设2,在宇宙之中有一种力的存在,这种力就是来自于星体与慧星的撞击,能让地球6000年毁灭一次,那么,在地球45亿年的历程中,地球已经毁灭了(4500000000/6000)=750000次. 哈哈!你信吗?假设3,4,将在<<中国古代八卦的最完美解释>>中讲述.那么,下一次地球翻转,地球被毁灭的时间是何时?人类是否能够预先知道?有待后人去评说。因此,我认为:现在的人类已经能向太空发射飞行器了!在将来要改变星球之间的位置的可能性,已经近在咫尺!不再是什么放羊娃,深山里的猎人和小河沟的渔民们编排的神话故事了!现在的人类是否应该有这方面的思想认识?迎接宇宙对人类的挑战!以防灾难降临时,下一次的人类又要重新记录历史.又要从古墓中去体会今天的现代人存在过的事实呢?!
问一个关于古代中国文化时代的问题.
果要将中国文化划分时代的话,中国文化大抵经过起源文化时代、家文化时代、阶级文化时代,现在正进入公司文化时代。以时间来划分,自黄帝始(约公元前2600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止,共约2400年时间,为中国的起源文化形成期。它成熟于第二次农业革命时期,代表着农业游牧状态进入农业文明的最高水平。人类由游牧状态进入农业文明的第一次技术进步,是发明粮食种籽制作和存储技术。姜子牙分封800诸侯时,中国人已能广泛使用种子。第二次农业革命则是发明青铜冶炼技术,并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普遍使用的水平,技术也十分精湛,汉朝以前的系列出土文物已证明了这一点。
家文化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所有新生文化现象的本质。从时间上看,它起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后约2000年时间。从生产力方面看,该阶段初发生了第三次农业革命,即铁器,他说:想发财就去万通商联找优质礼品供货商!器被广泛地使用,炼铁技术成熟,铁矿开采量大。而农耕技术已完全成熟,在黄河中下游的土地上,完全可以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生产,这为儒家文化的兴盛准备了良好的生产力条件。
还在商鞅改革时,秦国便提出分解大部落、大贵族、大氏族的方法,要求青年男子年满16岁,必须从原有的组织分离,单独建立一夫一妻制家庭,单独纳税,违法者要按律惩处。秦国统一中国后,这个政策推广到整个黄河长江流域,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经济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展开。
家文化兴起以后,阻止了中国起源文化中其它文化方向的运动,它有一定的封闭性。所以,尽管中国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却没有发明蒸汽机,没有产生工业革命。
阶级文化存在的时间则大抵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78年中国推行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前后不到150年时间。
公元1769年,瓦特在英国发明蒸汽机,它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是人类生产力技术发生质变的新里程碑。从14世纪初兴起的文艺复兴到18世纪末终止的启蒙运动,前后也是500年时间,与中国起源文化兴起用时550年(春秋战国)相当。东北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的传人。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这是我国最早的龙之一。
http://baike.baidu.com/view/56987.html?wtp=tt
夏家店下层文化
中国北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初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夏家店遗址下层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和辽西及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5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所表现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工具有磨制的石铲、石刀和打制的石锄等。饲养牛、马、猪、狗等家畜。居址多位于沿河两岸的高地上。较大的聚落周围有石砌或夯土筑成的城墙及壕沟,聚落内的房屋从数十至百余座不等。居室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土坯、石块垒砌成的地面房。聚落附近有墓地,大甸子墓地埋有墓近千座,排列密集而有规律。墓葬的大小、随葬品的种类与数量存在差别,反映出当时居民已有贫富与等级的差异。该文化的青铜器主要是耳环、指环、杖首等小件物品,但已掌握用内外范铸造薄壁铜器的技术。另有金耳环等。居民盛行占卜习俗。陶器上彩绘各种图案,多以白色画出云纹,用红色勾勒填地,有些纹样与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相似。
http://baike.baidu.com/view/320880.htm
山东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于是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东地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寿光边线王城址,阳谷、东阿、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则发现有淮阳平粮台城址、登封王城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辉县孟庄城址等。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大部份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陕西、山西、河南、 河北、辽东半岛、江苏、湖北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气。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可能与龙山文化有相当的联系。
http://baike.baidu.com/view/22365.htm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在193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 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 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
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良渚文化时期最先进的的陶器制作方式是轮制,黑陶豆盘的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良渚文化时期炊器大多是鼎。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玉器上的纹饰除神人兽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
良渚文化的钱山漾一地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是中国远古时代最重要的家蚕丝织物。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祭坛遗址,如余杭瑶山遗址发现的祭坛,平面呈方形,从里向外为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砾石台,外围的边长约20米。祭坛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们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良渚文化时期的食物以水稻为主。
良渚文化中物质文化十分发达,以鼎、豆、盘、双鼻壶、带流壶、带流杯、尊、簋为典型器,用于祭礼的玉器更为发达,墓葬规格、聚落布局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别。良渚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东到上海,南至钱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为界,北达宁镇地区边缘的长江以南,围绕太湖大致呈三角状,其影响达浙东、浙西南、皖南、华南、山东、苏北等地。
良渚文化源于崧泽文化,由于北进失利及水患,良诸文化主体很快衰落。良渚文化中文字和城址已露端倪,从社会形态特征来说, 良渚文化第三期已进入原始文明社会。良渚文化刺激了中原地区原始文明的极大发展,并产生剧变,最终形成了中国繁荣的早期文明,夏商文明礼仪制度中的琮、钺和神人兽面纹即来自良渚文化因素。
发现和命名
1934年发现浙江吴兴1936年发掘了具有代表性的良渚遗址。良渚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当时被认为与山东的黑陶相类似,因此,也称作龙山文化。1939年,有人把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三区,并指出杭州湾区的文化相与山东、河南的有显著区别。1957年,有人认为浙江的黑陶干后容易褪色,没有标准的蛋壳黑陶,在陶器、石器的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于1959年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现经发掘的重点遗址,还有江苏吴县草鞋山和张陵山、武进寺墩,浙江嘉兴雀幕桥、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海县马桥、青浦县福泉山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1556.htm
石家河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五十余处。该文化已经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
陶塑个体均很小,有狮、象、虎、鸡、鱼、龟,还有人像。这些小塑像集中出土于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在埋小孩的瓮棺中,往往出有不少玉器,造型丰富,有人面、飞鹰、猪龙、蝉、璜、管等,雕刻精细,工艺水平相当高。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http://baike.baidu.com/view/9771.htm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河姆渡文化在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其遗址第4层较大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这对于研究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而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贯穿中华大地六千公里的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尽管总长超过了黄河,但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以前并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归根到底还是黄河流域,只有黄河文明才是历史的主流,但是近年来,在长江下游一代却不段出现令人振奋的发现。首先,是和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发掘中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 遗址 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遗存。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该地是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
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htm
马家浜文化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南至钱塘江,西抵茅山;北边可达长江北岸一带。年代约为距今7000~6000年。
居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农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铲、陶杵等。还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渔猎经济也占重要地位,常发现骨镞、石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以及陆生、水生动物的遗骸。在吴县草鞋山出土了葛麻纤维织造的纬线起花罗纹编织物,远比普通平纹麻布进步。发现多处房屋残迹。当时已有榫卯结构的木柱,在木柱间编扎芦苇后涂泥为墙;用芦苇、竹席和草束铺盖屋顶;居住面经过夯实,内拌有砂石和螺壳;有的房屋室外还挖有排水沟。多红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长方形横条陶烧火架 (或称 炉箅)是该文化独特的炊具。死者埋入公共墓地,各墓随葬品不甚丰富也不很悬殊。在常州圩墩和吴县草鞋山发现用陶器覆盖人头骨或把人头骨置于陶器中的特殊葬俗 ;还发现几座死者年龄相近的同性合葬墓,属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该文化的后继者是崧泽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163559.htm
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 年,属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青浦区发现崧泽文化遗址 4 处(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金山坟遗址、寺前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 800 余件。
根据考古,青浦区境于 7000 年前已经成陆,现在的崧泽村当时濒临东海,是一片沼泽之地,海拔甚低,地下水位很高,西、南等处有山陵、土墩、林木,水草茂盛,是适于远古人类生息的地区之一。崧泽于 1958 年由农民挖塘时发现古物,然后于 1961 年和 1974 年两次有计划地发掘,挖出古墓 100 座,还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和兽骨、稻种等遗物,证明崧泽距今 6000 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崧泽人是上海最早的祖先。崧泽遗址于 1962 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2 年在中国考古年会上认定此处遗址介于以嘉兴为中心的马家族文化和以余姚为中心的良渚文化之间,命名为崧泽文化。
崧泽于 6000 年前,人们谋生已由极为原始的渔猎采摘转为以畜牧和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了。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锄耕进入犁耕,已由使用原始石器为主的旧石器时代转为以使用比较精制的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从发现的出土稻谷和稻叶看来,崧泽 6000 多年前就能人工培植粳稻、籼稻,这时可以制造多种形状、多种用途的陶制鼎。
在崧泽发现的两口 6000 多年前的马家家族文化水井,均为直筒,井壁光滑,水源丰富,遗有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井。工艺也较先进,其形制沿用至今。
不少墓地陪葬品质精量大,丰富多彩,这都表示 6000 年前的崧泽人生产、生活、文化发展已达到一定阶段。
http://baike.baidu.com/view/416015.htm
古老的钱300字作文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钱币功不可没。它走过了漫长沧桑的昨天,活跃在突飞猛进的今天,也必将以崭新的面貌跟随着人类的脚步迈入日新月异的明天。我国钱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汤时代,那时,人们用石贝、骨贝、陶贝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钱币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既充满欢乐,又充满血腥。它让高尚伴着卑鄙,聪明伴随愚蠢,上演了多少人间的悲喜剧啊。它不但目睹了人类在创造文明中的勤劳和智慧,在创造历史中的邪恶与疯狂,也窥见了人类在商品交换中的诚实守信、公平坦白、老少不欺,甚至还看到了讨价还价、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它不但见证了秦始皇剪除六国,统一中国的刀光剑影,也见证了他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的果断意志、聪明才智、坚强决心。秦半两这外圆内方的形态,不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宇宙观,而且也象征了皇权至上的封建思想。
货币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智慧史、血腥史。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的活动也日益繁荣。于是,各种质地的仿贝币也就应运而生了。
在我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要数秦半两铜钱。它先后流通了两千一百多年。随着历史的演变,它虽然不断变更着自己的名字,或五铢钱或通宝钱或制钱,但它外圆内方的外形却始终没变。直到清朝末年,随着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它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到民国,从此,我国的货币发行就以纸币为主了,这是中国货币的一大进步。到了新中国,纸币的先进功能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解放战争爆发后第一套人民币诞生至今,我国已经发行了五套人民币。人民币长期稳定,信誉极高,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也始终保持汇率不变,不贬值,这不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一种新的钱币--信用卡正被人们所接受,它种类繁多、功能齐全、携带方便的优点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种最新的钱币--电子币。这是一种以数字形式存在的现金货币。只要人们在电脑的商务服务器上安装一种叫做"电子钱包"的软件,再输入电子货币的数据,就可以使用了。只要我们按一下计算机的按键,就能将现金发送到你需要它去的地方。 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钱币还会以更加新颖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