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纸币收藏

关于传统节日的邮票怎么画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都有哪些习俗?

时间:2024-03-26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2 栏目名: 纸币收藏 文档下载

一套四枚,屈原列为四大文化名人之首。2001年6月2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端午节》特种邮票一套3枚 。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水手。也有女子参与此项活动。队员队员必须身体健康,会游泳,熟悉水性。龙舟参赛队员为25人。他有七个女儿,其中六个已分别嫁给了邻国的王子。可是七女儿坚决不同意,她要求国王为她举行一次盛大的“赶摆”来选婚。国王想乘比赛之机将他撞死。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都有哪些习俗?

又是一年端午,人们吃粽子、戴香包、赛龙舟、插艾叶……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把这个传统节日装扮得热闹华丽。为了纪念端午节,我国曾多次发行与端午有关的邮票。把流传千载的节日习俗,浓缩在邮票的方寸之间。

1895年

中国出品最早的“龙舟竞渡”题材邮票,是早期商埠邮政机构——福州书信馆于1895年8月1日发行的“商埠龙舟”邮票。该邮票全套9枚,同图异色异值,描绘的是端午节闽江赛龙舟的情景。图案正中是一只由20多人驾驶的正破浪前行的龙舟;背景为连绵起伏的山峦,山脚下是奔腾的江河,河岸上有众多助威的观众。有藏家考证,这套邮票比原来人们认为的世界上第一套体育邮票——“首届奥运会”纪念邮票(希腊发行)还要早发行近一年,是真正的世界上第一套体育邮票。


1953

1953年12月30日我国发行《世界文化名人》纪念邮票。世界和平理事会从1952年起开始评定并颁布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包括中国诗人屈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作家佛朗索瓦-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独立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一套四枚,屈原列为四大文化名人之首。


台湾于1967年6月12日的端午节发行专45《中国诗人》邮票。邮票全套4枚,第1枚便是屈原,另3枚邮票的图案分别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首套以“端午节”为名的邮票,是香港于1985年6月19日发行的《端午节》邮票一套4枚及小全张,以端午节标志性的龙舟竞渡为图,4枚邮票首尾相连,可组成一幅完整的龙舟图。1975、1994年分别发行了《香港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邮票,其中均有1枚“端午节”,皆以赛龙舟为主图,后者票面上还出现了屈原像。


1987年的端午节,澳门发行了《端午节》邮票一套2枚,仍是以龙舟为表现题材,分别为“龙舟龙头”与“龙舟竞渡”。这也是澳门首套出现中文铭记的邮票。


1989年6月7日,端午节前一天,台湾发行了《中国古典诗词邮票——楚辞》邮票一套4枚以纪念屈原,选取了屈原《楚辞》中的四个著名作品的代表性名句用诗画表现。这四个作品分别是《离骚》、《九歌少命司》、《九章涉江》和《九辩》。


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口的湖北秭归,是屈原的故乡,在这里建有规模较大的屈原祠。 1994年11月4日发行的1994-18《长江三峡》特种邮票 中,有1枚“屈原祠”,展现秭归屈原祠巍峨挺拔、绿树掩映的壮观景象。


2001年6月2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端午节》特种邮票一套3枚 。第1枚即为“赛龙舟”,以我国传统的木版年画构图,两条龙舟你追我赶,舟上插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彩旗,一派吉祥气息。第2枚“包粽子”一枚邮票中,没有采用传统的吃食场面,而是别有新意地采用悬挂的“如意结”来喻指粽子这一主题物象。倒挂的蝙蝠、撑开的翅膀以及蝙蝠口中衔着的长命锁等构图,清来雅去,若细雨微风。第3枚“避五毒”一枚以虎形葫芦符作为主图物象,脚踩流云,背负宝剑,可谓威风八面。


赛龙舟


包粽子

2001年6月25日(端午节),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邮政与澳大利亚邮政联合发行了《龙舟竞渡》邮票一套2枚,以及邮票小全张1枚,以庆祝新世纪第一个端午节。这两枚邮票采用中西结合的绘画手法,描绘了齐头并进的两只竞渡的龙舟,分别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及悉尼歌剧院两座宏伟建筑为邮票的背景,展示了我国香港和澳大利亚海湾迷人的景色,邮票的主图则均为挥桨奋进的龙舟健儿。邮票画面再现了赛龙舟夺锦的盛况,洋溢着一片喧腾喜庆的节日气氛。


澳门特别行政区邮政于2004年5月28日发行《文学与人物——离骚》,图中主要人物就是屈原,邮票一套6枚,同时推出小型张1枚。

2007年5月20日发行2007-13《同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一枚,画面是由数字“100”幻化成的水波浪花浮托的同济大学校徽,即昭示同济精神的“三人成众,同舟共济,向着一流目标奋力拼搏”的三人划龙舟图案。龙舟下面的波浪变形为“100”字样,突出了建校百年的含义。

端午节的龙舟怎么画

问题一:端午节赛龙舟简笔画图片 呵呵,哪类性质的什么作业哈,详细一点哈

问题二:端午节的小报上要画一个龙舟,龙头图片有吗?

问题三:端午节赛龙舟的邮票怎么画? 你可以不画得那么逼真 只要画条船 再在上面画几个人就行了 也可以去买啊

问题四:端午节划龙舟的人是怎样分工合作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
规则
赛龙舟图册
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我国各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龙船节”举行,船长约20米,宽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是母船,两边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长者任鼓头,一名男扮女装的小孩任鼓手。比赛时,炮声响处,各水手即按锣鼓节拍划桨前进。傣族是每年傣历6、7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泼水节”举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赛时,由一人敲锣指挥,水手按锣声节奏划桨前进。也有女子参与此项活动。根据河道条件,设男女400m,500m,600m,800m,1000m直道竞(可按当地条件变更距离)。
航道
比赛应设在静水水域,航道是直的,起航线与终点线必须平行并与航道线垂直。
根据参赛队数及场地条件,设2或4,6,8条航道,每条航道宽度可按9m,11m,13.5m布置。
航道最浅处水深不得少于2.50m,航道内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桩,航道外5m内应无障碍物。
器材
按各地传统龙舟式样规格制造,制作材料不限。
舵桨及划桨规格按各地传统要求制作。
龙舟附属装置
传统龙舟可按各习惯制作龙头和龙尾,并备有锣、锣架、鼓和鼓架等,另可带水标二个,预备划桨若干个。
队员
队员必须身体健康,会游泳,熟悉水性。
龙舟参赛队员为25人。
每队设队长一名(运动员兼),比寒时必须佩载标志。
每队登舟比赛队员为23人,包括:舵手、锣手、鼓手各1人,划手20人。
每队替补队员2人。替换时需经裁判员验明资格,并于检录登舟前替换完毕,登舟后不得替换。
赛龙舟 - 各地活动
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傣族赛龙舟
传说,古时候云南西双版纳有一个勐巴拉纳西国,这里的国王是一个残忍的暴君。他有七个女儿,其中六个已分别嫁给了邻国的王子。他想把长得最漂亮的七女儿许配给宰相的儿子,以便在将来继承他的王位。可是七女儿坚决不同意,她要求国王为她举行一次盛大的“赶摆”来选婚。到时候,七公主抛出的花环落在谁的头上,谁就是未来的女婿。国王只好同意了她的意见。
事情也真凑巧,赶摆那天,七公主竟然把花环抛落在一个又穷又丑的小伙子头上,他的名子叫岩洪窝。国王很生气,决计害死他,并想了许许多多的坏点子,但是,目的都没有达到。最后,狠心肠的国王想出了一条毒计,限定岩洪窝七天以内造出龙船来同国王进行比赛。国王想乘比赛之机将他撞死。聪明、勇敢的岩洪窝到龙王那里请求帮助,龙王答应变一只小船让他乘坐。 比赛的时间到了,国王的大龙船箭一般地朝若洪窝驶来,恨不得把他撞到海里去。可是,龙王帮助了岩洪窝,使澜沧江水顿时狂风大作,巨浪排空,把国王的大船吞没了……
岩洪窝胜利了,为民除了一害。人们为了感激和纪念他,就在一年一度的傣历新年,举行划龙舟竞赛以赞扬岩洪窝。
潮汕赛龙舟
潮汕赛龙舟图册
潮汕是水乡,江河密布,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的赛龙舟,热闹非凡,吸引着千家万户,沿江观赏。 潮汕赛龙舟,流传着一个动人有趣的故事。旧时端午节前后,行驶于榕江下游的小木船船夫常说,当船夜里划至曲溪(现揭东县城)附近时,在那段水深流急漩涡打转的地方,常隐约听到阵阵呼唤声:“帕啊帕,欠个掠尾师父!”(划呀划......>>

问题五:赛龙舟的简笔画 一、悬“端午三友”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
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二、写符念咒
除了用“端午三友”驱鬼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上海人过去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于门口,正是这种辟邪风俗的继续与演变。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有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节日一早,妇女们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
三、吃“五黄”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四、戴五色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南阳民间流传者制作和佩戴香布袋的风俗。香布袋一般是用彩布和花线绣扎,香布袋儿中心塞填天然香料,如雄黄、艾叶末、藿香、苍术等,这些香料混合后,不仅香味持久,消除汗味和体臭味,而且能驱走身边的害虫,消除疾病,清爽精神。
五、赛龙舟
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的说法。这项活动在端午节前后举行,是一种声势浩大的自发的节日文化活动。龙船就是龙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龙形状,叫龙船或龙舟。荆州市五月端午竞渡的龙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临时扎上龙头、龙尾,也有特制的专用龙船。如今,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民族特色的龙舟竞渡活动。

问题六:端午节赛龙舟的龙头怎么画? 找个简单的图片照着样子画

问题七:为什么端午节要划龙舟。 提起龙舟竞渡大多数人知道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而源远流长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其实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其起因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事物原始・端阳》)吴越交战,勾践败而被俘,在吴国过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后,他卧薪尝胆,立志雪耻,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终于在数年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了昭彰勾践这种坚韧不拨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二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传说伍子胥因遭谗言诽谤,被吴王夫差命人抛于钱塘江波涛之中,有曹娥驾舟去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曹娥碑》)。后世遂划龙舟,作救伍员状。
三说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这种说法普遍被接受,其文字记载始见于南朝梁人撰写的《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这些说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没有说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管是为了纪念某某人,还是为了“迎夏至”、“避恶日”,为什么偏偏要举办“龙舟”竞渡呢?也就是说,为什么要赛“龙舟”而不赛其它什么“舟”呢?
回答这个问题,得从龙的基本神性入手。我们说过,龙有喜水、好飞、善变、征瑞等神性和兴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职。既然有这样的神性和神职,被生活在江渎四流、湖泊星罗的水乡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崇拜意识必然要外化为具体行为。这些行为包括:祭神,将人间美味敬献给神灵,并伴之以香火,让其款款享用;娱神,歌唱、舞蹈,想着法儿让神快乐;拟神,模仿神的举止形态,表示自己和神物有密切的关系,自己身上已秉赋了“神性”,从而能够“神灵活现”。这大概是“龙舟竞渡”的深层动因。人们相信,通过声势浩大的竞赛龙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龙心神感应而大娱大悦,从而焕发神性,克尽神职,保佑一方水土风调雨顺,稼渔丰成。同时,也使人们自身秉赋龙性,像龙那样强悍矫健,进而怯邪弥难。至于纪念某某人云云,只不过是一种附会。原因大概在于,这些人杰的“人性”和龙的“神性”有相通一致之处,又多少分担了龙的一部分“神职”。比如伍子胥就曾被奉为长江水域的“水仙”、“涛神”、“潮神” 和“江神”;屈原也曾被封为“广源顺济王”,有“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之说。

问题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端午塞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