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纸币收藏

纸币古代(清朝为什么不敢轻易发行纸币?古代纸币为什么不能代替银子?)

时间:2024-04-04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3 栏目名: 纸币收藏 文档下载

继而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政府军事开支剧增,财政危机进一步加剧。咸丰皇帝将奏折交户部商议,起初并未采纳,但在形势的逼迫下,只得将发行纸币提上议程。咸丰皇帝正式颁旨行钞,户部官票于是开始进入流通领域。咸丰皇帝进而发行大清宝钞,希图解决问题,但却进一步加剧了货币市场的混乱,票钞价值一路飞速下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全国的铜币以秦国的铜钱为标准。1935年,中国实行法币制度,正式废除银本位。

中国古代以纸币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朝代

中国古代以纸币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朝代是元朝。

元朝提倡商业,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元大都,就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为了适应商品交换,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纸币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朝代。元政府先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纸币的流通,强令江南通行的关子、会子兑换交钞,又采取措施保证纸币与金银同等的货币作用,禁止民间私相买卖金银,禁用铜钱。

政策推动之下,纸币的使用“北逾阳山,西极流沙,东近辽东,南越海表”。不论商业交易、完粮纳税还是婚丧嫁娶、赏赐俸禄都用纸钞支付。

元朝对纸币使用和管理的特色:

1、时间长。元朝的纸币流通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三个时期。终其元朝一世,各种支付、计算、交易等都以纸币为准,这种社会状态很接近于现代社会运用纸币的方式。

2、管理严。为了保障纸币制度的健康和稳定,颁行了《至元宝钞通行条画》,为当时纸币的发行流通提供了专门的法律依据。《条画》对发行不兑现纸币的种种问题作了周全考虑,在中国货币史和世界货币史上有着深远影响,作为优秀的中国古代货币文化遗产,是一座不可替代的里程碑。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元朝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至元宝钞通行条画

清朝为什么不敢轻易发行纸币?古代纸币为什么不能代替银子?

古代人使用的钱基本上都是银子,而且是真金白银,钱的价值都是对等的,所以根本不可能出现纸币,也没人信任纸币。但是银毕竟是一种有限的存在,而且在清朝因为有几次大数量的赔款,所以银子的数量也是急剧下降,当时已经到了不得不发行纸币的地步,但是纸币的出现导致了清朝经济的奔溃和危机,为什么纸币这么难代替银子呢?
纸币具有制造成本低、易于携带等优点,在当前社会流通广泛,但在古代社会,纸币的流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古代纸币是为了解决钱荒而产生的,其雏形可以追溯到唐朝的飞钱,但飞钱只是一种汇券,而并非官方发行的货币。至于宋朝,成都地区出现了交子,一度十分流行,可以算是最早的地域性流通货币。此后的元明两朝,均有过发行纸币的尝试,但无一不以纸币贬值,通货膨胀收尾。清朝有鉴于前代经验,对于发行纸币一直持谨慎态度。
根据记载,清朝最早的纸币应是顺治年间发行的,一般称为顺治钞贯,但目前关于顺治钞贯的资料十分有限。而往后最具影响力、也是目前留存最多的就是咸丰年间发行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白银外流日益严重,各地银价飞涨不止。继而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政府军事开支剧增,财政危机进一步加剧。咸丰皇帝即位后,面对空虚的国库和紧张的财政,不得不思索解决良方。此时许多大臣开始提出发行纸币的意见。
咸丰元年(1851年),王茂荫在陕西道监察御史任上给咸丰皇帝上了《条议钞法折》,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张:有限制地发行可兑现的纸币。咸丰皇帝将奏折交户部商议,起初并未采纳,但在形势的逼迫下,只得将发行纸币提上议程。咸丰三年(1853年),王茂荫、花沙纳等人绘制官票样式,订立施行章程,进呈于咸丰皇帝。咸丰皇帝正式颁旨行钞,户部官票于是开始进入流通领域。清政府还专门设立了四乾五宇官号钱铺(乾恒、乾豫、乾丰、乾益官号和宇升、宇恒、宇丰、宇泰、宇谦钱铺)承办兑换事宜。
然而由于户部官票不能兑现,其在流通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大多数人并不信任其价值,以致户部官票自流通伊始就开始贬值。许多地方官吏利用户部官票横征暴敛,外国商人也利用户部官票投机取巧。咸丰皇帝进而发行大清宝钞,希图解决问题,但却进一步加剧了货币市场的混乱,票钞价值一路飞速下跌。同治元年(1862年),户部官票最终寿终正寝,实际流通时间不到十年。
当然,户部官票相较于前代货币,也具有一些进步性。首先,纸币上不仅有年号,还填写有制钞日期。其次,纸币上还开始出现了编号和冠字。同时,纸币上还加有细的纤维丝,以作防伪之用。这些说明此时的纸币制造技术已经有了明显提高,官方的管理也十分严格。总的来说,户部官票在中国货币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

纸币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古代中国的货币体系以铜币为基础。更早的货币形式目前尚未被发现。最初的铜币形状多种多样,有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全国的铜币以秦国的铜钱为标准。由于浇注铜币使用砂模,铸造好的铜币带有毛边,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联起来打磨修锉。这种特殊的形状使它被赋予很多象征性的神秘主义解释,有人认为铜币的圆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铜币上面通常带有铸造时的皇帝年号。

金币在古代中国很罕见。春秋和战国时期,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的楚国曾经使用过金饼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区和朝代里,黄金主要用于装饰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纪,西汉的汉武帝曾经发行过白色的鹿皮货币,用于赏赐贵族和军事将领。除了铜币以外,棉布、丝绸、大米等生活物资也曾经作为货币的计算单位(而不是实际的货币)用来支付官僚和军队的薪饷。唐朝以后,白银货币逐渐得到广泛流通。虽然国库和官方银库里的白银按照统一的成色与重量铸造成元宝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银却不是铸币,而是以零碎的块状流通,在市场上使用时要经过计算成色、秤量重量这些繁琐的手续。大块的银锭要用夹剪切割,零碎的小块银锭需要在银匠那里重新铸造成更大的银锭。中国不使用白银铸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政治的不稳定性,官方无法为发行的银币提供担保,同时由于战乱频繁,民众经常将白银窖藏起来,导致市场流通额不足以支持银本位货币系统。

由于携带大量的铜币极其不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北宋时期,出现了交子的纸币。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之一。但是比起现代意义上的纸币来,它更象一种汇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纸币,并将其视为解决经济困难的妙法之一。他们不顾实际的货币流通额和经济水平,发行了大量没有保证的纸币,造成了最早的通货膨胀。元朝被由汉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农本主义者。他认为纸币是异族的东西,应该加以摈弃。但是明朝自己也发行了名为“大明宝钞”的纸币。这种纸币在民间很少使用。

明朝中后期,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中国,成为和铜钱一样普遍的金属货币。清朝时期,白银已经成为国家的主要货币单位(“两”)。清朝末年,墨西哥的银元开始在中国大量流通。光绪皇帝在位时期,中国铸造了自己的银币,并设立了户部银行,发行正规的纸币。1935年,中国实行法币制度,正式废除银本位。根据1936年《中美白银协定》,法币一圆等于0.265美元。

中国大陆现在使用的货币---人民币,是符号货币。

中国古代货币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货币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贝币

贝币

贝在夏代就已成为原始形态的货币,在夏末商初时期贝币的使用已非常广泛,因为贝币的需求量很大,真贝的数量已不敷使用,出现了骨贝、石贝等人工制造的仿制贝。在这一时期,贝兼有装饰品和货币两种功能。

进入商代,贝币的使用已很普遍。商末周初,随着货币的作用和流通范围的扩大,贝币的计算单位由“个”逐渐改为“朋”,朋是用绳穿起来的贝币,一朋大约是十个或二十个贝币。

西周中期,金属贝币逐渐流行。从发掘的文物看,铜铸贝币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铜贝币广泛流通以后,贝币的计算单位又改为“寽”。寽是古代金属重量单位名称,一寽合十一又二十五分之十三铢,略小于半两。寽用重量来计算货币价值的多少,开辟了称量货币的新阶段。

西周末春秋初期,铜贝以及金属铜块的流通使用已相当广泛,逐渐取代了天然贝的主要货币地位。春秋以后,金属贝也逐渐衰落。秦始皇改革币制时,禁止用贝作货币,从此贝在法律上正式失去了货币的资格。

早期的铜铸币

铜铸币

春秋时期,牛耕、冶铁、煮盐等先进技术相继出现,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促进商品生产迅速发展,商业的规模空前扩大,原来的以贝币为主的货币流通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逐渐解体,铜贝和无定形铜块在流通中的作用逐渐缩小,代之而起的是新型的早期铜铸币。这种新型货币,经历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一直延续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币制时止,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至少有五、六百年。

早期铜铸币,在全国范围内有四个货币体系同时并行,即布币、刀币、蚁鼻钱、圜钱四大货币体系。